受新冠肺炎疫情,疊加國際貿易戰、經濟逆全球化等多重影響和沖擊下,近幾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。全球芯片緊缺成為我國諸多企業不得不直面的難題,也由此暴露了相關領域的不足和短板。
圖源:pixabay
為解決全球芯片供應鏈缺貨以及“卡脖子”問題,國內掀起的國產替代之風使我國芯片產業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。然而時至今日,全球芯片缺貨潮退跡象不明朗,芯片供應緊張問題仍然持續發酵。
眼下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“兩會時間”,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,延續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“穩”的主題,在“缺芯”話題成為業界共識的背景下,半導體產業話題受到政府部門和代表們關注和熱議,成為議案提案的重頭戲。
國產化攻關刻不容緩,代表齊呼吁優先解決“缺芯”問題
自2020年以來,缺芯對全球芯片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。盡管全球不少芯片制造商不斷調整產能和出貨量,但部分芯片仍然十分緊張。
以缺芯重災區的汽車為例,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預估,芯片短缺將導致全球汽車減產64.31萬輛,中國市場減產約為5.11萬輛。而除了全球性的芯片供應不足外,芯片國產化率不高,以及長期高度依賴芯片進口,也是加重芯片危機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(WSTS)顯示,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達到5559億美元,同比增長26.2%。從此前海關統計的數據來看,2021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6354.8億塊,同比增長16.9%;進口金額4325.5億美元,同比增長23.6%。
由此看來,在進口保持高增長的同時,中國半導體行業中上游對外依賴度高的問題仍然存在。與此同時,伴隨智能化發展釋放的偌大市場需求,解決“卡脖子”問題日益迫切。
本屆兩會上,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、上汽集團陳虹、小康股份張興海在內的汽車大佬也針對汽車缺芯的嚴重態勢,紛紛呼吁短期優先解決“缺芯問題”,提出著眼產業鏈“補鏈強鏈”,推動產業快速發展。
其中,王鳳英提出三項建議,包括激活閑置產能資源、鼓勵兼并重組;解決動力電池安全問題,及推動中國車規級芯片產業快速發展等內容。
陳虹建議推進車規級、大算力芯片國產化;
張興海認為當前提高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、實現國產替代迫在眉睫,加快實現車規芯片自主可控時不我待。
得以窺見,提高芯片國產化率、實現國產替代成為國家產業重要的戰略方向,加快芯片的自主研發、制造和應用能力,已是缺芯浪潮的必然解法。
多方倡議規劃“國產芯”路徑
①自主可控
據市場研調公司IC Insights 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半導體只有16%是從國內采購,如果不包括臺積電、三星等非大陸公司將更低,僅有6%左右。其中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%,國內MCU控制芯片最為薄弱,各類芯片中MCU最為緊缺。
這與我國十四五規劃要求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%大相徑庭。國產化替代市場潛力巨大,但受制于技術的積累,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,工信部也在持續組織有關力量著力解決芯片短缺問題,但從根本上芯片自主可控發展還有較大距離,中國想在芯片領域完成“突圍”并非易事。
陳虹建議通過政策引導,多方協同,建立車規級芯片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,并成立第三方檢測認證平臺;建議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,鼓勵芯片企業、汽車企業共同參與,加快形成國產大算力芯片的研發、制造和應用能力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則認為短期優先解決“缺芯”問題;中期完善產業布局,實現自主可控,同時構建產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長期機制,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。
②政策引導和扶持
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十分激烈。今年以來,世界各主要國家進一步出臺新舉措不斷加大資金投入,加強在集成電路行業的布局。
進入21世紀以來,國務院先后發布若干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通知,我國在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動下,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芯片產業鏈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。不僅在中低端芯片領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,在高端芯片領域也正逐步擺脫全面依賴國外產品的被動局面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“星光中國芯工程”總指揮鄧中翰院士在提案中指出,目前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受到西方打壓,先進設備匱乏,技術交流受阻,難以支撐國家戰略的高端核心芯片標準化、體系化和生態化創新,且芯片發展投入時間長、資金需求多,迫切需要國家通過重大政策和專項資金大力扶持。
因此他建議,比照美歐日韓近期超常規政策舉措,進一步強化芯片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,擴大投資規模,以把握“后摩爾時代”的趕超機遇,加快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,搶占技術制高點。
針對汽車芯片,全國人大代表、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也提出類似建議,希望通過政策引導,建立車規級芯片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,并成立第三方檢測認證平臺;以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,鼓勵芯片企業、汽車企業共同參與,加快形成國產大算力芯片的研發、制造和應用能力。
③人才培養
據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(2019—2020年版)》測算,2022年前后,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4.45萬人左右,全行業人才缺口仍舊巨大,更為嚴重的是頂級芯片人才的流失問題,掌握產業鏈前沿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更是“一將難求”。
針對“兩會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人才發展問題,中國工程院潘云鶴院士認為,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發展都依靠集成電路這個硬件基礎。為加速實現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科技自立自強,潘云鶴院士建議優化“芯”專業人才培養路徑,探索實施戰略學科人才培育支撐計劃。
在集成電路人才培育方面,通過設置“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”一級學科,加強建設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主體、以科教融合為主要路徑的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體系。據不完整統計,截至目前我國超過20多所高校成立集成電路、微電子相關學院,開設電子信息相關專業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數。
目前在集成電路領域,中國仍需在基礎理論上深耕。開設集成電路相關專業及學院,無疑有利于中國芯新力量的儲備,也將促進中國芯的產學研協同發展。
總結
面對全球缺芯潮持續以及供應鏈緊張的現狀,本次兩會代表紛紛聚焦集成電路產業,為國產芯片產業崛起建言獻策,體現了社會各界對于集成電路的關注和重視。
不難發現,兩會上人大代表的建言方向從此前的關注車聯網、新能源汽車本身逐漸深入到產業鏈底層芯片議題,整體朝著穩定市場和推動技術創新、可持續發展兩條主線展開。
具體建議細則包括擴大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、提高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、培養集成電路人才體系等方面,力圖加快破解“卡脖子”難題。盡管提案是否百分百被采納還需要國家部門進一步定奪,但眾多企業一同出謀劃策,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注入活力。
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