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2日,俄烏局勢持續緊張之際,日媒報道稱,若俄羅斯進攻烏克蘭,日本政府或跟進美國對俄羅斯芯片、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進行出口管制。截至2月28日,已有英特爾、AMD、臺積電等芯片相關企業中斷向俄羅斯供貨。
一方面,如果以美為首的各國對俄采取更多制裁,俄作為全球最大的鈀(芯片的關鍵材料)出口國或以此采取反制措施,由此將嚴重影響美國的芯片生產。另一方面,烏克蘭供應全球將近70%的高純氖氣(用于半導體制造業的電子特氣),俄烏沖突持續可能擾亂氖氣供應。
炮火聲下,俄烏沖突是否會引發“芯片短缺”雪上加霜,是過去幾天業內討論最多的話題。
01
俄烏沖突或加劇芯片短缺?
氖氣、氪氣、氙氣等惰性氣體有半導體“血液”之稱,是半導體制造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材料。據統計,全球70%的氖氣、40%的氪氣、30%的氙氣供應均源自烏克蘭;而鈀是芯片關鍵的原材料,俄羅斯產量約占全球40%。
在芯片生產所需的物資方面,美國嚴重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。隨著戰爭開展,烏克蘭局勢陷入動蕩,美、俄等多國“互相制裁”舉措或進一步增加。
據報道,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導致氖氣價格上漲600%,嚴重沖擊了全球芯片產業。短期來看,俄烏沖突加劇或擾亂氖氣供應,但短期不會造成全球芯片生產徹底癱瘓;長期來看,如果戰爭持續很長一段時間,芯片相關的稀有氣體供應很大可能受此影響,芯片生產業也跟著“遭殃”。
圖源:央視財經《經濟信息聯播》欄目視頻截圖
整體來看,俄烏沖突對全球芯片產業或將帶來如下影響:生產半導體所需的金屬材料和特殊氣體的供應鏈可能中斷;半導體企業的正常生產供應受到影響,并引發存儲器價格暴漲。
針對國際形勢對供應鏈可能造成的影響,英特爾、ASML、SK海力士、美光、三星電子、格芯等廠商對外宣稱,可能發生的稀有氣體和鈀等材料短缺對各自產品生產影響較小。
ASML:為防止因俄烏沖突供應中斷,正尋找其他氖氣供應來源;
英特爾:預計氖氣供應不受任何影響;
SK海力士:芯片生產所需物資有足夠的庫存,無需擔憂;
三星電子:目前供應未受影響,已積極推動原材料渠道多元化;
格芯:預計戰爭不會對產業帶來直接風險,公司可靈活尋找兩國以外的資源;
美光科技:公司在惰性氣體方面的采購較為多元化,烏克蘭方占比不高,且庫存充足;
聯華電子:俄烏沖突對公司的供應鏈沒有影響;
日月光:目前材料供應保持穩定;
臺積電:已檢查臺灣的半導體供應鏈,沒有發現材料或生產活動受到直接影響;
Unisem:公司所需材料并非來自俄羅斯。
反觀《財富》雜志:“全球芯片生產不大可能受俄烏戰爭影響,但中斷供應會擠壓芯片產能,另外,全球疫情尚未得到較好控制的情況下,芯片價格將持續上漲?!?/p>
日本一位芯片從事人員稱,不同于芯片制造商沒有感受到影響,提供半導體制造材料的企業大多是從俄烏購買氖氣和鈀等材料,這些材料的供應已經很緊張,因此,供應端的任一波動或將推高芯片價格。
但基于原材料庫存和采購多元化,目前大多芯片公司預測俄烏危機對半導體供應鏈的干擾有限。事實上,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后,全球不少芯片企業都嘗試使氖氣供應的國家多樣化。
現階段來看,俄烏危機暫未波及芯片大廠和整個產業鏈。不過,未來是否會向產業鏈各環節傳遞,仍需進一步觀察。
02
芯片短缺并沒有真正得到緩解
回歸當前的缺芯局勢,2021年以來,全球芯片短缺愈演愈烈。
進入2022年,芯片短缺仍在影響各行各業。格羅方德半導體公司CEO表示,2023年年底前的芯片產能均已被訂購,全球芯片供應鏈可能長期供應偏緊,預計未來5到10年內無法完全解決缺芯問題。不少晶圓代工廠也處于訂單“爆滿”的局面,未來一兩年的產能大多已被預訂,且代工費上漲。
據外媒報道,有一美國電子元件分銷商稱,受芯片市場供需失衡影響,今年2月份芯片訂單的交期相較去年10月份,增加了5到10周。其中,電源管理芯片平均交期拉長了9周,達到37周,某些芯片的交期甚至高達99周。價格方面,Gartner的數據顯示,部分芯片的平均價格過去一年的漲幅超過15%。
從市場反饋來看,缺芯充分體現在汽車行業,可以說汽車行業是受缺芯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。
以意法半導體生產的ST L9369芯片為例,據央視財經報實地探訪上海黃浦區的賽格電子市場,這塊原價僅為20元左右的芯片,價格在當前市場幅飆漲至數千元。事實上,L9369并不是唯一一款價格大幅上漲的汽車芯片,目前大部分汽車芯片的價格仍在上漲,漲幅小的也高達幾倍。
圖源:央視財經《正點財經》欄目視頻
值得注意的是,有業內人士稱,車規級芯片普遍采用較為成熟的工藝制程,因此翻新芯片使用的汽車零部件廠商也不在少數。
另外,2月14日全球功率半導體英飛凌發布的通知函提到,2022年全年半導體產能將持續供需失衡,公司已無法承擔成本上漲,有意“在廣泛的基礎上分配負擔”。業內指出,雖未明確具體漲價動作,但英飛凌意圖已經非常明顯。
而行業主流觀點認為,芯片短缺行情已從去年3季度開始逐步緩解。2月28日,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表示,相對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需求和排產計劃,目前汽車芯片供應雖存有一定缺口,但已在逐步緩解?;谌蛐酒髲S加大車規級芯片生產供應和新建產能相繼釋放,且國內部分品類的芯片供給能力逐步提升,預計汽車芯片供應形式持續向好。
據《第一財經》此前報道,多位分析師表示2022年上半年缺芯問題仍然存在,但在經濟正常運行的情況下,下半年缺芯有望緩解。整體上,市場對2022年芯片需求持樂觀態度。
03
晶圓廠擴產紓解缺芯局勢器
供給端方面,為應對缺芯危機,2021年以晶圓代工為主的大多半導體企業紛紛擴產,其中三星、聯電、英特爾、格芯、中芯國際、華虹、臺積電等大廠均宣布了擴產計劃。
以中芯國際為例,經統計,中芯國際的晶圓廠遍布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廣東、天津等省市,投資總額超760億元。IC Views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在生產線的投資總額達到1900億元。
全球產業鏈來看,除我國外,美、日、韓、歐洲等也積極斥資發展芯片產業,比如2月6日,美國眾議院通過《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》,內含撥款520億美元用于投入半導體行業;2月8日歐盟《芯片法案》表示將投入430億歐元支持芯片生產、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;另有消息稱日本政府以6000億日元(約合332.6億元人民幣)的預算,吸引更多外部半導體企業在日建廠。
圖源:pixabay
基于晶圓代工廠大力擴產帶來的產能釋放, 缺芯有望迎來緩解。但因新增產能釋放期限較長,產能紓解的現象可能并不明顯。
政府方面,針對汽車芯片供給,辛國斌提到將進一步支持整車、零部件、和芯片企業的協同創新,加大國內應用測試評價體系的投入,全方位穩妥有序提升國內汽車芯片生產的供給能力。
伴隨我國大力出臺相關芯片發展支持政策,可以看見,雖然國內半導體產業在核心環節實現突破仍充滿坎坷,但國產化發展已勢在必行。通過全產業鏈企業的有效聯動和合作,相信國內芯片產業發展將持續向好。
04
總結
俄烏沖突牽動全球的心,本就脆弱的半導體產業鏈一躍成為副焦點。尤其在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半導體禁運,及一些半導體大廠相繼加入制裁行動后,更是凸顯國際形勢對半導體產業有或多或少沖擊“不可避免”的影響。
就國內來說,氖氣、氙氣等氣體是鋼鐵產業的副產品,作為鋼鐵大國,我國對這些稀有氣體的純化技術已經實現突破,生產工藝也比較成熟,不再是能夠“卡脖子”的技術。
真正難的是芯片制造等環節需得到實質進展,同時也應該知道對于國內芯片產業而言,被“卡脖子”的技術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礙,需要付出比各大巨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,以實現追趕。
精彩評論